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生态经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生态经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024-03-29 01:28:04 [热点] 来源:棋翎快讯网

原标题:生态经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双赢”

【编者按】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化解?生态优势该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实现生态绿水青山既是经济经济重生之小玩家自然财富,又是保护经济财富,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发展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双赢绿色发展之路。生态实现生态人与自然是经济经济生命共同体,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保护高度来谋划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发展打通青海“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双赢转换通道。本期智库建言,生态实现生态约请省内外相关专家,经济经济就生态经济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保护建言献策,发展以资参考。

发展绿色基金支持生态建设

王雪雁

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需要解决生态治理和绿色经济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我国不少地区积极行动,先行先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一、发展绿色基金旨在解决生态建设的资金缺口

当前,我国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新时期。传统经济学认为,环境问题与市场失灵紧密相关,解决环境问题主要依靠政府力量,依靠政府投资。我国环境问题累积速度快、程度重,随着近年来政府环境治理投资的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好转。但持续的生态建设投资需求巨大,如果过分依赖政府在绿色投资中的作用,必然会导致生态环保投资需求与实际绿色投入资金出现较大缺口。

市场经济本质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竞争、供求和价格三大基本要素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强大“合力”,驱动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基于长期以来由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使得市场自发形成绿色投资的动力不足。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巨大的资金需求,首先要对政府直接投资与强化市场动力予以统筹平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绿色基金的特点是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实现政策性和市场化的有机结合,将分散的可投资资金有效转化为符合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需要的资本金。绿色基金通过市场化机制,将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具有发展潜力的绿色企业聚集,推动产业升级,并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培育发展绿色基金,对于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解决绿色产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抑制污染性投资和促进环保、节能、重生之小玩家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绿色企业创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培育扶持绿色基金快速发展,对于支持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推动经济加快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绿色基金重在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

绿色基金是以政府有限资金为引导,重要的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政策性支持,有效放大其使用效益。

发展绿色基金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发市场投资动力。目前我国各地区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生态建设的资金数量不少,但投资分散,使用效率不够高。建立绿色发展基金,首先要整合现有各类环保专项资金,盘活闲置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其次要用足用好排污收费政策、中央环保专项资金政策、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等政策。针对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的绿色投资需求,明确政府投资方向,确定政府出资的合理规模。建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关键是明确政府资金的角色定位,严格政府资金的使用边界,以最大限度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发展绿色基金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市场化投资机制。政府出资的绿色引导基金要在确保执行国家和本区域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管理。从我国先行地区的经验看,较为有效的方式是组建绿色基金投资公司来实现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资金先注入到绿色基金投资公司,通过财政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扩大基金规模。绿色基金投资公司代表政府出资,履行出资人职责,实行市场化运营。绿色基金投资公司对绿色发展基金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原则享有“一票否决权”。公司组建专业化的投资团队并建立商业化的运作机制。

绿色基金实施全过程风险管控,确保基金顺利退出。基金通过托管银行封闭管理来规避风险。对政府投入的引导性资金,是在托管银行内封闭运转,只有完成社会资本融资后,方可从托管银行划拨资金到投资项目上。基金通过市场择优投资项目,最大限度规避投资风险。基金通常采用“股权、债权、担保、破产清算”等方式退出。

三、发展绿色基金必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绿色基金在我国还是新事物,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社会资本参与度不够高和投资风险问题。由于绿色发展基金主要投向大气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领域,这些项目大多投入金额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投资收益相对较低,因此很难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而且,我国各地建立的绿色发展基金,其对接的具体项目往往涉及大量中小企业,由于政府未及时出台有效的风险分担政策,制约了银行和社会资本的投入。为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是推动绿色基金发展的关键。

一是出台支持绿色基金的政策组合。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公共服务定价、实施特许经营模式、落实财税和土地政策等措施,对绿色项目实施财政贴息、财政奖励、提供担保增信。特别是要根据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建设方案,出台绿色发展基金税收减免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是建立健全绿色产业项目收益和成本风险共担机制。对于公益性项目,要通过使用者付费、政府付费、财政补贴缺口等方式,适当提高绿色项目回报率,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政府出资部分可通过社会资本优先分红或放弃部分收益等方式,向社会资本让利;对投资省内成长期科技型绿色企业出现损失后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有效保障投资人的利益,使社会资本能获得合理稳定的收益,真正搭建民间资金与政府项目之间的普惠桥梁。

三是促进基金与绿色项目有效对接。建立绿色项目认定评估体系,保证绿色基金不偏离绿色投向。构建绿色基金及项目交流对接平台,推动资金供需双方加强信息沟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基金管理人在平台上发布基金投资信息,设计投资方案,吸引更多绿色项目申请基金投资;建立省级绿色项目资源库,为基金进行绿色投资提供项目来源。

四是建立健全基金审计监督体系。加强对政府引导基金的预算审计,确保财政资金按照基金章程和年度预算出资。加强对政府引导基金运作监督,确保按照各出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原则运作,防止明股实债行为发生,杜绝“财政兜底”。加强地方债务审计,把政府引导基金纳入债务审计范围,防止隐性债务借道扩张。(作者为吉林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释放更多“生态红利”打造青海绿色发展升级版

张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全省上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最大”要求,把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实际行动绘就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雪山草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崭新画卷。今后,青海在深入推进“一优两高”战略、极致展现大美青海的道路上,要紧紧围绕“山水草”这条绿色发展主线,充分发掘“生态财富”,释放更多“生态红利”,把青海的好山、好水、好草地真正打造成“银雪山”“富裕水”和“金草地”。

一、念好“山字经”

青海是山之宗。青海未来绿色发展的新支点在山,要念好“山字经”,闯出一片“靠山吃山”的新天地。一是把雪山变银山。青海雪山万仞、冰川广布。昆仑山群峰矗立、灵气充盈,祁连山空气新鲜、风光旖旎,阿尼玛卿山磅礴险峻、气势擎天,这种极具震撼性的自然景观在发达地区极为罕见。青海一定要做好“以山为媒、以雪引客”大文章,把这种具有先天禀赋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冷资源做成热经济。重点以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尼玛卿山所在地为核心,打造以冰雪观光、冰雪运动、冰雪娱乐、会议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冰雪旅游娱乐综合体。下一步,应侧重打造品牌,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拓宽宣传推广渠道,加大多角度精准营销力度。积极争取在扶贫航线和高铁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获得国家支持,降低交通成本,让外部游客进入青海、进入雪山,登山探险、踏雪观景更加快捷方便。充分融合温泉资源、文化资源和乡村资源,丰富冰雪观光旅游产业业态,把青海的雪山变银山,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二是把林地变宝地。对于青海来说美丽就是吸引力,美丽就是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美丽经济,做活复绿产业,多措并举加快推进“绿装靓青”工程。对于宜林地要向科技要绿化,运用科学方法植树造林,运用信息化手段管林护林,打造“气候智能型”林业,推动国土向绿化、美化、生态经济化方向转变,用实际行动栽下一排排生态富民的“摇钱树”,种出一座座生金产银的“花果山”。高薪聘请国内一流农林专家,指导构建起从林下种养到林中旅游,再到林上采集的绿色立体经济,让在山里掘金在林里生财不再是梦想。统一打造“青”字号林业生态产品品牌,重点发展青海独有的、有“钱途”的林业生态产品品牌。多点建设以黑枸杞、把梨和樱桃为主体的“花果药草园”,打造新型体验经济体,逐步实现从“人养山”向“山养人”转变。

二、奏好“水乐章”

青海是水之源。青海发展的潜力在水,要让“绿水”变“玉水” , 把“玉水”变“富水”,做大涉水产业,发展涉水经济,让丰富的水资源流金淌银。一是水之乐在玩、在赛。青海温泉资源富集、品质优良,要以温泉为依托,打造集温泉度假、运动游乐、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青海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非常适宜开展各种垂钓活动,可以举办各种赛事,吸引国内外喜山乐水的广大垂钓爱好者走进青海这片神奇的土地,宣传推介青海。随着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效应的逐步放大,下一步要重点推进环青海湖国际汽车拉力赛、摩托车越野赛和赛马交流大会,让“三车一马”赛事项目吸引更多游客来青海打卡观光,探访绿野仙踪、洗涤心灵。二是水之用在饮、在食。青海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大自然恩赐的优质零污染水源地较多,非常适合开发高档矿泉水,要把昆仑山矿泉水打造成中国的“依云”,打造出更多的世界级高档矿泉水品牌。青海枸杞、沙棘等高原特色植物丰富,要放眼世界、对标一流、选好商招大商,开发出高端健康饮料,占领高端饮料市场。好水出好酒,要优化重组青稞酒、枸杞酒等各类酒企业,把具有青海特色的各类酒产品,集中统一包装推向国内国际中高端市场。青海冷水资源十分丰富,盛产以三文鱼、虹鳟鱼、金鳟鱼为代表的高品质、无污染的冷水鱼,要强化青海渔业的绿色有机品质,提升养殖综合效益。三是水之财在养、在补。为了保障青海水资源与水生态安全,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需要建立统一的水生态转移支付制度,逐渐形成“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保护好“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构建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关键一招,在补偿时要充分考虑大江大河源头系数,对出境水质、流量等指标进行奖补,让青海丰富的水资源“化水为金”。

三、种好“金草地”

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青海的美在山、在水、更在草,要用浩瀚广袤、美丽圣洁的大草原引人气、聚财气。一是精心呵护“金草地”。青海草产业、草经济要有所作为,要让这片“金草地”得到制度性休养生息。草丰水美牛羊肥。要尊重牧区的历史传承、经验积累和文化习俗,实施严格的季节性划区轮牧和返青期休牧制度;坚持以草定畜、五畜平衡,整合草场村庄、人力设备,采取合作化模式,提高草原资源利用效率。要建立不敢破坏、破坏不起的监管机制,利用卫星地面遥感监测技术,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各种非法开垦、侵占和破坏草原的行为。要加大鼠虫毒草防治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做好前期调查,开展风险评估,按照物物相生相克原理,推广使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无公害药物防治技术,保护好地球的“皮肤”。要加大黑土滩、沙漠化植被重建力度,培育新型牧草,改良退化草场,推广人工草地和高产饲料基地建设,提高草原生产力,实现“绿富同兴”。二是科学利用“金草地”。充分依托日照充沛、病虫害少、种质优良的比较优势,深入挖掘草原内在价值,把青海广大的绿草地变成“金草地”。要培育和引进适合青海省不同地区环境的优良种畜禽,研究推广秋冬季节畜禽舍饲育肥技术,组织进行反季节出栏销售,健全饲养、加工、运送保鲜等产业链条,实施地理标志畜牧产品保护工程,让青海绿色有机畜牧业产品“出青出海”。海拔高、气候冷凉干燥使青海成为优质虫草资源的天然“摇篮”。要增加科技投入,突破冬虫夏草人工栽培种植技术难题,逐步实现量化生产,把冬虫夏草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富民产业。依托青海特有的药材,设立中藏药材健康产业专项资金池,加快完善育苗基地、规模化种植、加工制药等产业链建设,增加产品附加值,把青海高品质、高产量、低残留的药材,打造成全国重要的中藏药原药生产基地。(作者为青海省委党校青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生态经济发展的安吉模式

唐勇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重访“两山论”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他指出,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为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安吉用多年实践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从生态禀赋向生态价值的转换。

一、安吉模式产生的必要条件

人居环境整治是生态经济的初始条件。20多年前,安吉县大力发展化工、建材、印染等产业,走上了工业强县之路。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忽略了环境问题,安吉在太湖治污中收到“黄牌警告”。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千万工程”,安吉开始清理污染产业。200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到安吉调研,谆谆告诫:既然要“生态立县”,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因为这样的增长不是发展。15年来,安吉把每年新增财力70%用于农村人居环境和民生改善,实现农村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13项公共服务全覆盖。安吉以关停污染行业和环境治理为代价,为生态产品和产业发展创造初始条件。

统一规划和全域整治凸显生态禀赋。安吉县按照“一次规划、分布实施”原则,高端规划、一村一专家指导,提炼具有地域特征的建筑风貌,全县187个村一盘棋,全域是大景区,村庄是小景点。2018年8月,在统一规划基础上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集约高效新格局。整治后,安吉新建高标准农田4400余亩,耕地质量提升2430亩,综合治理废弃矿山550亩。统一规划和全域整治,为安吉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和辐射长三角区域的优质生态禀赋。

特色产业引领生态经济向纵深发展。2008年,安吉县在全国率先提出“美丽乡村”,制订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标准。安吉最早提出把环境治理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过经营生态资源,鼓励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实现“一山三吃”。生态农业, 108万亩竹海,每年给农民带来11亿元收入。生态工业,发展竹地板、竹家具、竹饮料等七大产业3000多个品种。生态旅游,从浙北“农村乐”第一村大溪村到全域旅游,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幅40%以上。2019年,安吉吸引游客2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8.2亿元。

亲清环境吸引人才和资本投入乡村振兴。近年来,安吉县乡两级财政投入20亿元,吸引约180亿元社会资本。鲁家村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吸引了20亿元社会资本,村集体经常性收入从不足3万元增加到335万元,集体资产从50万元增加到1.2亿元。安吉还成立了乡村振兴专家联盟,吸收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开展科技服务、成果转化,新成立的乡村振兴学院成为农村干部、新型农民综合性教育培训平台。安吉深化“最多跑一次”和“放管服”改革,一方面精准招商,把好项目准入;一方面狠抓服务,在资金、政策、培训上强化扶持,真正当好企业服务的“店小二”。

二、安吉模式的主要特点

政府主导,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振兴全局。从农村人居环境到全域土地整治,从单一产品到全产业链,从简易农家乐到丰富的全域旅游,安吉县走出了政府主导、镇村联动、主体作为、市场作用、治理现代的典型道路。安吉紧抓美丽乡村建设这条主线,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美丽乡村带动乡村振兴全局。政府积极抓战略、抓规划、抓统筹,以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引导人才和农村居民投身乡村振兴,最终实现特色化的跨越式发展。

主体作为,因地制宜创造多元化生态经济样本。安吉县没有陷入百村一面、同业竞争的巢臼,而是根据自然风貌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业态,创造出多元化生态经济样本。大溪村600多户村民分散聚居在山顶、山腰间,依托两个4A级景区“江南天池”“藏龙百瀑”,串联起形态各异的“农家乐”;余村发展开放式旅游,包括集中式酒店餐饮和生态化竹产业;地处平原带的鲁家村则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田园综合体。村两委、集体经济组织、外来企业、村民各自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实现美丽经济的全面发展。

市场作用,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安吉县生态经济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极大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从安吉大竹海吸引电影《卧虎藏龙》摄制开始,全面引进优秀企业参与景区营运和品牌管理,带动当地产业层次。坚决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结合的道路,鼓励和规范农家乐、民宿市场化经营,引导和培训新型农民参与旅游开发、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白茶、竹产业和农旅文旅产业吸纳当地人口,使农民在转型中工作有保障、收入有增长。

改革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安吉县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秉持改革创新精神,做出“敢为天下先”的首创。早在2010年,鲁家村就说服本村农民将农地股权化后交由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开出18个家庭农场,使农民纯收入达到4万元,股权增值60多倍。2019年,安吉县颁布全国第一个《乡村治理工作规范》,为乡村治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章立制,明确乡村治理的16项量化指标。安吉乡村治理的“动力学模型”和“静态结构模型”围绕“村民幸福感”构建实现路径,是全国乡村治理的首例。

三、安吉模式的意义

安吉模式是生态经济的全新样本。安吉模式的“新”,是路径新、机制新、业态新。安吉模式成长中,人居环境整治、土地综合整治、产业转型、亲清环境,甚至优异的区位条件和长三角不断增长的“逆城市化”,都为“安吉模式”的生长和发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安吉模式既有典型性,也有普遍性。其典型性表现为生态经济发展上的独创性、概括性和完整性。“一山三吃”的生态产业和美丽乡村带动全局发展的创新代表其独创性;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生态价值的变现代表其概括性;集聚生态经济的全部要素代表其完整性。安吉模式也具有普遍性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安吉白茶向中西部3省4县产业输出,帮助34个村脱贫和致富;鲁家村田园综合体发起设立“乡村振兴促进会”,将“鲁家村模式”推广到全国100个乡村,都证明其普遍性。

安吉模式符合生态经济的本质。生态经济的本质,是在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发展生态高效产业,建设宜居宜业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安吉推行生态红线和一票否决,对环境“留白”,对资源“少取多予”“循环利用”,在保护环境中合理开发,用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价值,鲜明体现出生态经济的本质特征。(作者为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热点)

    推荐文章